中国国门时报讯 日前,经乌鲁木齐海关所属阿拉山口海关完成放射性检测后,2189吨进口铜精矿顺利运抵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随后由乌鲁木齐海关所属乌昌海关实施卸货地监管。这是今年新疆自贸试验区首批采用“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的进口铜精矿。该模式下,企业单批次物流成本降幅超60%,通关时间压缩至3天内。同时,这也标志着该模式实现常态化运行,将有效助力新疆大宗资源商品产业链保稳保供。
“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是新疆自贸试验区30项重点任务之一,于2024年4月经海关总署批准正式在新疆试点。为保障新监管模式顺利落地,乌昌海关、阿拉山口海关积极开展进口铜精矿风险评估,协同建立“口岸初检—快速通关—属地查检”工作机制。该机制下,进口铜精矿在阿拉山口口岸完成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后,快速转运至乌昌海关辖区进行夹藏夹杂、固废排查、取样送检等检查工作。这一流程可有效应对口岸货物积压问题,大幅压缩通关时间,同时降低企业仓储、物流成本,缓解资金和运输周转压力。
新疆五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新疆首个获批采用新模式的企业,目前该公司已进口铜精矿2529吨。“原料快速到厂使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5%。”副总经理汤景齐介绍。以往进口铜精矿需要在口岸卸货,抽样检测时间需要5天时间,送检结果反馈后才能交付使用,每批次产生仓储、运输等费用6万元左右。“现在通过新模式,仅仓储费用这一项每年就至少可以节约200万元。”
“我们实时掌握铜精矿在口岸的通关情况,货物到达卸货地后,立即派员进行属地查检,做到即查即放、随到随检。”乌昌海关查检科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通讯员 呼延玮 张仁炤 丁 梅 道日娜)
相关阅读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