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贸资讯

破解技贸难题 让丝绸产品“化茧成蝶”飞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3-05-11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近日,南宁海关“推进广西茧丝绸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改革”获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年度“改革攻坚十佳成果”“改革攻坚优秀成果”。

  南宁海关通过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推进茧丝绸产业标准工作、开发茧丝绸供应链和质量监测大数据处理平台、对出口企业实施“注册登记+远程影像辅助检疫监管模式”等系列改革,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助力广西茧丝绸产业扩大出口。

  广西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和“产业转移”战略,广西的桑园面积、蚕茧和桑蚕丝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茧丝绸已成为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广西”的发展格局。

  但繁荣的背后,也蕴藏“危机”。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运用进出口注册制度及口岸检疫法规来设立纺织行业贸易屏障,不断发布有害物质限量、绿色纺织安全新规。南宁海关专项技贸经过深入调查反馈,有22个国家发布纺织鞋帽类行业的TBT通报数量增长为近10年之最,所有涉及纺织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均覆盖茧丝绸产品,企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主要出口国订单大幅下滑。

  “抽丝剥茧”破解难题

  南宁海关2020年设立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查研究中心(东盟),持续关注纺织服装行业技贸措施通报,及时参与海关总署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和提请特别贸易关注,促成将国外技贸措施对我国茧丝绸产品企业影响纳入2022年技贸调查项目。

  同时,该关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建“广西茧丝绸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并于2022年1月5日通过海关总署评审,该基地建立了首批包括茧丝绸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化、WTO/TBT评议专家等32人的专家库,全面提升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能力,有效破解广西茧丝绸产业痛点难点问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依托南宁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丝及丝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力量,该实验室具备丝类、纺织类等资质检测能力达2000多项,年生丝检测量占全国50%以上,其开展的生丝电子检测、坯绸检验规程、丝绸中的禁用偶氮染料和重金属等,为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支撑。

  南宁海关还贴合茧丝绸行业探索形成一套以“制度+科技”为特点的“注册登记+远程影像辅助检疫”监管模式,出口生丝查验时间由原来1—2天缩短为8—15分钟,大幅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该关推进广西茧丝绸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改革落地见效,海关检测效率同比提升30%以上。2022年,广西出口蚕丝检测量达3608批次,同比增加140%。全年出口生丝620.1吨、货值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1%和222.3%。2022年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应用产生经济效益累计达50亿元。

  助产业链“多点开花”

  作为桑蚕产业链前端的蚕种培育和生产,广西也居全国前列,目前广西主推的自主创新育成品种“两广二号”“桂蚕8号”年推广量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

  由于蚕种对保存环境、储藏和运输时长有着严格要求,南宁海关所属邕州海关了解到南宁市邕州蚕种有限公司培育的“皓月”蚕种将首次出口土库曼斯坦,该关安排专人提前掌握进口国对进口蚕种的检疫要求,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申报,优先安排现场查验、及时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等,确保蚕种按时出口。

  自2022年2月25日起,南宁海关所属玉林海关查验合格并快速放行,6000万枚蚕种顺利出口越南,实现广西蚕种出口“零的突破”。2022年广西出口蚕种43批次,货值1374.6万美元,养蚕这项传统农事融入了新的活力及国际元素,乘着“一带一路”东风飞向世界。

  桑蚕产业链后端产品生产和出口,在广西同样“红火”。河池市种桑养蚕至今已有470多年历史,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丝绸新都”。受贸易形势和国际物流等因素影响,2020年以来河池传统白厂丝等产品出口订单萎缩,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为帮助企业纾困,南宁海关所属河池海关指导企业量身订制出口查验新模式,从生产源头把控质量,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

  “我们以前没有考虑过出口,海关同志到厂里宣传相关政策,我们签了一份用作植物培养基的干燥蚕出口韩国合同,产品生产后,海关指导我们选择HS编码出口申报,当天完成属地查检后就签发了植物检疫证书,这也是河池桑蚕产业链后端继冷冻蚕蛹、蚕沙有机肥后又一新增出口产品。”河池养蚕合作社负责人韦如海说。

  据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广西出口冷冻蚕2906.41万元,同比增长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