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树蜂原产于欧亚大陆和北非,严重危害松属植物,近年在我国厦门、武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多个口岸均有截获。研究表明,一旦云杉树蜂进入我国,除香港、澳门、新疆外,其余省区市均可能受到其威胁。
一、基本信息
分类地位:树蜂科Siricidae、树蜂属Sirex
寄主:主要危害松属植物,尤其是辐射松,也危害冷杉属、云杉属、落叶松属植物。
二、识别特征
成虫大型蜂状。两对膜翅,体圆柱形粗壮,个体间体长差异很大,从9—36mm,雌虫稍大于雄虫。雄虫除腹部的第3—7节以外,体色为深蓝色,具有金属光泽;触角黑色,20节,长约6.8mm;前足和中足橙褐色,后足加粗、黑色;双翅黄色,腹部中区橘黄色。雌虫触角21节,长约7.8mm,基部几节红褐色,其余部分黑色;足除基节转节外全都为黄褐色至红褐色,但各足第5跗节比前几节色暗,通常为暗褐色;腹末有针状突,即产卵器,产卵管腹面中部刻点间距离与直径等长。雌雄两性腹末均尖状。其中胸侧板刻点间距离不比刻点直径大,具暗紫色光泽。
卵白色、柔软、光滑,长155mm,宽0.28mm。
幼虫乳白色,分节明显,通常呈“S”形、长达30mm;触角1节,胸足短;腹部后端有显著的脊,腹部末端有一明显深褐色的硬刺;幼龄幼虫比老熟幼虫的颜色更苍白,更透明。
三、为害特征
雌虫优先选择树势较弱的树进行产卵,将产卵器插入外边材同时将共生真菌Amylostere maureolatum和有毒的黏液及卵一起注入。这种真菌可引起边材变白、腐朽,黏液可导致针叶枯萎黄化,使树势下降,更有利于真菌在树干内繁殖,又可阻断水分传导,使木质干化。真菌和黏液联合作用致死树木,又创造了一个适合于幼虫发育的环境。云杉树蜂在郁密和树势衰弱的林分里,能够造成树木的大量死亡。在澳大利亚,云杉树蜂可造成3年以上生的辐射松80%死亡。一年内,可以在5万平方千米的林地上,杀死10—30年生的树木175万株。
四、生物学特性
一般完成一代需要一年。但温度较高时,3—4个月可完成一代。在较冷凉地区,完成一代可能需要2—3年。幼虫的发育与环境温度相关,1年内完成一代的幼虫平均发育6—7龄,2年内完成一代的幼虫平均发育8龄。
在澳大利亚,成虫出现于早春到早冬,高峰期在晚夏或早秋,雄虫通常占优势,雌雄性比为1∶4—1∶7。产卵量2—458粒,通常10—15天孵化,但在较冷的气候下,某些卵可以越冬。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受精卵发育成雌虫。幼虫6—12龄,幼虫期一般10—11个月,少数可能为2年。老熟幼虫在靠近树皮处化蛹,3周后成虫羽化。
在新西兰,成虫羽化期从12月初至翌年4月末,羽化高峰在1月中旬,成虫寿命最长12天,预蛹期3—5天,蛹期16—21天,生活史通常10—13个月完成。在较冷气候下,幼虫可在木材中存活2年。雄虫较雌虫先羽化,雌雄性比为1∶20。羽化当天雌虫即可产卵,雌虫既可两性生殖又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虫。
成虫不取食,依靠体内脂肪存活,有较强飞翔能力,可飞行数公里,甚至借助风力飞行更远。雌虫选择树势弱或受伤的树产卵,产卵量20—500粒,卵期最短9天,在冬季较冷气候里也可不孵化,幼虫在受侵害的木材中间各个方向取食,新孵化幼虫体色较老熟幼虫更苍白和透明,最后在木质部近地面处化蛹。羽化前,真菌又从幼虫的蜕皮上经产卵期进入成虫体内。羽化孔为圆形,直径3.1—6.16cm。
五、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中国、格鲁吉亚、蒙古国、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丹麦、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匈牙利、希腊、挪威、意大利、法国、波兰、葡萄牙、亚速尔群岛、罗马尼亚、俄罗斯、马德拉、西班牙、塞尔维亚、黑山、英国、瑞士、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巴西、智利、乌拉圭等。
六、传播途径
卵、幼虫和蛹可随寄主木质材料远距离传播和扩散。成虫自然传播速度约为每年20—50公里,最远可达150公里。
七、防治措施
一是加大口岸检疫查验力度。对进境松属、冷杉属等寄主植物的板材、原木等产品加大查验力度,对于可疑的羽化孔进一步解剖或截取代表性木段带回实验室检验。持续加强培训,提升一线查验人员发现和识别有害生物的能力。
二是做好进境木材口岸、木材集聚区等区域国门生物安全监测。充分发挥林木害虫监测弥补现场查验不足的重要作用,合理选择诱剂,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布点,对于监测到的昆虫及时送检鉴定。
三是严格检疫处理。加强对检疫处理单位的监督管理,重点监督检疫处理药品器械的有效性、操作规范性等,对检疫处理效果进行评价,确保检疫处理科学有效开展。